佳作精选 | 刘红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特质

时间:2023-11-06浏览:10设置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日期:2023-08-05

刘红凛

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六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并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此,既要把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研究主体,深刻认识“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内在逻辑与灵魂所在;更要把思想理论体系本身作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载体、母体,密切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内容结构等,深刻认识“六个坚持”的具体运用与集中体现;还要坚持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把辩证思维能力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特质。

一、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为研究对象,把握“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其科学性和革命性也在于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紧紧围绕“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与思想渊源,也要牢牢把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灵魂所在。

比较而言,“六个坚持”各有其核心要义与基本要求。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根本在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核心要义在于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基于人民立场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把群众标准作为检验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标准;基本要求是“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自信自立,根本在于“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核心要义在于立足中国实际、独立自主、保持战略定力,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基本要求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坚持守正创新,根本在于“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核心要义在于固本培元、实现赓续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要求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与时俱进地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根本在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核心要义在于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律和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基本要求是“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正如习近平所言:“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系统观念,根本在于“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科学统筹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关事物之间关系以及内外关系等,反对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基本要求是“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坚持胸怀天下,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核心要义在于“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要求是“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智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就其哲学基础看,“六个坚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而进行的创造性概括。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坚持与发展,坚持自信自立与守正创新建立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客观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是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坚持胸怀天下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就“六个坚持”所蕴含的经验智慧看,坚持人民至上与坚持胸怀天下直接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两大基本经验;坚持自信自立与坚持守正创新,则与党百年奋斗基本经验中的坚持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等密切相关,可谓这三大基本经验的凝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就“六个坚持”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胸怀天下等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自强观、宇宙观与天下观,凝聚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化精髓,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根基与中国特色。

六个坚持”既有其基本内涵、核心要义与基本要求,又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性、系统性。其中,坚持人民至上侧重强调政治立场,位居“六个坚持”首位,具有统领作用;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侧重强调政治定力与赓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侧重强调矛盾分析法与科学思维;坚持胸怀天下侧重强调“天下观”“世界观”与世界视野。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等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与总看法,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方法之理论。对特定人或政党而言,其立场观点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有什么样的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人民立场与基于个人主义、精英主义立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谓大相径庭,其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迥异。从这个意义上看,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灵魂所在与价值归依,更是贯穿“六个坚持”的一条“红线”与政治标尺。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于人民立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这一重大论断旗帜鲜明地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本质与显著特征。人民立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与价值归依,并且贯穿其全部内容。这既体现在党的初心使命、奋斗目标之中,也体现在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与各项工作要求之中。如在政治立场上,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明确把“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作为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来对待;从党的初心使命角度,明确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从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理念与发展道路角度,明确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全面从严治党角度,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二、以思想理论体系本身为载体,把握“六个坚持”的具体运用与集中体现

从根本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科学性等深深植根于以“六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六个坚持”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同时,也必须深刻认识到,任何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不是抽象地存在的,而是具体生动地体现在一定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中的,特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以该思想理论体系本身作为载体、母体。具体而言,“六个坚持”不仅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与基本内涵,而且贯穿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等各项工作要求之中,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之中。新时代加强党的理论武装与思想引领,既需要深入学习把握好以“六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等来领悟思想伟力与具体要求。

(一)“六个坚持”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与内容结构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应运而生,100多年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这一理论创新的总命题与根本遵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对新时代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回答,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三位一体”,彰显守正创新、系统集成与唯物辩证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主题。这一理论主题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新要求进行守正创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作出新回答。

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要求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一理论主题“三位一体”、系统集成,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强国目标、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这一理论主题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实践发展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向新阶段。正如习近平所言,“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全面系统、逻辑结构严密,彰显“六个坚持”与时代特色。党的十九大报告与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的“十大明确”,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内容结构,涵盖党的领导、任务目标、主要矛盾、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经济制度与发展、兴军强军、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等10个方面。这一基本内容结构,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主要矛盾、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再到发展动力与能力、法治保障、军事保障与外部环境,再到党的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可谓内容全面、系统严密。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充分彰显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充分体现了“六个坚持”。

其中,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以及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等,是基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而进行守正创新所得出的科学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的确立,也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任务变化等而得出的科学判断。新时代“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系统观念与问题导向。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世界观、天下观与全球视野。

(二)唯物辩证法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理论

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以及对立统一规律与矛盾分析法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与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指出,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而“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将系统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历史观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贯穿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创新之中,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提出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

其一,坚持运用系统观与联系观,科学统筹事物内部各要素关系、相关事物之间关系等内外关系,反对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比如,在党的领导方面,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要求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目标、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方面,提出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五大构成要素;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强调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求统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领域的改革;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统筹治国理政与管党治党,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要求既要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又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注重顶层设计、总体谋划,既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系统部署,又提出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等时代要求。

其二,注重把握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求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具体而言,在理论创新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要求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道路选择方面,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之基本原理,强调“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要求“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事业发展方面,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求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内外关系与世界发展方面,统筹把握“两个大局”,既强调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又强调“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三,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与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在党的领导方面,既强调党的领导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又强调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如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把“两个维护”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关键所在,把党的领导能力主要界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上。在社会主要矛盾方面,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总体把握、作出科学概括,又着力强调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面,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目标与手段相统一,要求“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先后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与当前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则要求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坚持标本兼治,“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既严整“四风”,又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既强调党的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从严治吏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把提升组织力、增强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作为党的组织建设的关键,把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之举。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特质

习近平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统一。同理,学习掌握“六个坚持”关键在于运用,以之指导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实践导向,把以“六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等各项工作实践之中。否则,“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当然,无论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难以自动实现,必须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并借助“过河的桥或船”。

(一)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尺

正是基于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历史性地形成了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观点,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形成了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群众标准,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标准、根本宗旨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既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群众标准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标尺。唯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形成并践行群众路线;唯有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形成科学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与群众标准;唯有坚持群众标准,才能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都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通过严整“四风”、严惩腐败等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并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总之,习近平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论述与工作要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政治品格、实践品格。

(二)把科学思维能力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从一般意义上看,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看法,也包括对人类思维的看法,辩证思维属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尽管辩证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但也有所不同。前者属于思维层面的问题,后者属于能力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学习与实践锻炼养成。因此,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本领,也是将认识论转化为实践论、有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之“桥或船”。高度重视科学思维、把科学思维能力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大显著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辩证思维与科学思维能力。一方面强调,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必须“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强调党和国家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由此可见,科学思维能力既包括辩证思维能力,也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等。

具体而言,在不同领域,习近平对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加强调查研究,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要求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正确对待道路探索中的失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概括说来,习近平对科学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正确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是要妥善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各种复杂关系,着力增强党和国家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与孤立地看问题;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及时倾听人民呼声,敢于正视矛盾,并不断提高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规律、解决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方法论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

习近平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必须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依靠实践出真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对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等各项重大问题,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样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与要求,又指导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注重通过科学思维能力把认识论与实践论有机统一起来、把思想方法转化为工作方法与领导方法,将科学工作方法与领导方法贯彻到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品格。

概括说来,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工作方法有以下4个方面:

一是整体上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与领导方法”。习近平坚持把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与思想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活的灵魂”、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又将其作为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与领导方法,提出许多新观点新要求。比如,明确把“能否坚持实事求是”上升到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的高度来看待,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并基于历史经验教训得出一大基本结论,即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二是把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根本工作方法,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具体路径、工作方法。比如,强调好的方针政策都应该来自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在实践中接受群众检验;要求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三是把调查研究作为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与必要条件。习近平明确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强调无论是正确的决策还是贯彻落实都离不开正确的调查研究,必须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按照“深、实、细、准、效”的标准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四是强调真抓实干、抓铁有痕、发扬钉钉子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着力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真抓实干。他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要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习近平指出,对共产党人而言,讲“认真”不仅是态度问题,而且是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问题、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大问题、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并告诫全党,如果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四、结 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源于指导实践、引导行动、改变世界,并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而非哲学家们那样“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就在于植根人民之中,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自身解放与人类解放为价值归依。要深刻认识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坚持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的相辅相成与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绝非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也绝非仅仅为了解释世界,而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科学认识世界、指导实践、引导行动、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灵魂所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思维能力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工作方法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显著特征与实践特质。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六个坚持”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与基本要求,必须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与领导方法,把握其实践品格与价值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深刻把握“六个坚持”的灵魂所在、主线所在、问题意识、实践品格、价值归依与时代特色,才能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为内黄私人电影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研究院教授)

返回原图
/